“不须忧老病,心是自医王”——跟着白居易学养生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24    点击次数:74


昨天学岑参那首《赴嘉州过城固县,寻永安超禅师房》的时候,看到有介绍大诗人白居易学禅养生的一些文章。

白居易对佛教研究不仅深入通透,而且还运用到了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养生之道中,他善于把对佛陀的信仰逐渐内化成对自心的珍视,在禅宗思想中寻找治疗心病的药方。他有一首《斋居偶作》,写的很有哲理,很受启发,分享一下:

童子装炉火,行添一炷香。

老翁持麈尾,坐拂半张床。

卷缦看天色,移斋近日阳。

甘鲜新饼果,稳暖旧衣裳。

止足安生理,悠闲乐性场。

是非一以遣,动静百无妨。

岂有物相累,兼无情可忘。

不须忧老病,心是自医王。

麈zhǔ尾:麈,鹿类动物名。麈尾不是扇子,也不是鸡毛掸子,它是一种拂秽清暑、显示身份的道具,起始于魏晋清谈家,流行于唐士大夫,宋以后逐渐失传。

其形如树叶,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。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,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,故称。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,相沿成习,为名流雅器,不谈时,亦常执在手。

图片

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主人闲适的生活状态:焚上一柱香,满屋香气缭绕中,老翁手持麈尾静心打坐,卷起窗帘看看天色,移坐到斋中晒得到太阳的地方。

饮食就吃些新鲜的谷物瓜果食材,不进酸腐不洁之品;衣着贴身舒适就好,不必妄求绫罗绸缎。

不得不说,诗中这样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想必也是目下很多人的理想。现代人被生活、职场、养老、疾病等等所压,哪个都不敢掉以轻心,累就一个字。

那时的白居易真的是个会生活懂生活的讲究人,他认识到养生重在饮食、起居、精神调养、形体运动结合,不能有所偏废。情志应以闲适自在为宜,不纠结功名利禄,如此方能形神康健。

是非动静万相虚幻,为什么让自己受种种财色名相的所累呢?禅者不受名相所累,不为情思所牵。心是世界的本源,本心就是医王。明心见性,就能超越老病无常的煎迫。悟到了这个层面,就具备了最上层的自愈功能。

图片

“不须忧老病,心是自医王”可以说是养生的很高境界了,他类似的诗句还有“身作医王心是药,不劳和扁到门前”(《病中五绝句》其四):自身就是大医王,自心就是治病良药,根本不用劳烦秦和、扁鹊等妙手神医来诊治。

当泯灭了所有的分别忧虑,就达到了“今日无疑亦无病,前程无事扰医王”(司空图《修史亭二首》其一)的最高境界,没有疑虑,没有伤病,没有所求,就无比的自在顺意。

不知道唐朝时候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,但是已知几个著名的诗人年龄都不大,五六十岁的居多,李白61,杜甫58,王维60,岑参约55……中国居民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7.3岁,而那时的白居易 (772-846)就以享年75岁,真算得上高寿了,想必跟他的思想他的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参考文献,辛鹏宇:《唐代禅诗研究》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优博时时彩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